灾区参与人道救援
洪矶正事事以病人为先
跟洪矶正(04逸夫内外全科医学/09研究院公共卫生/23研究院医学博士)做访问,一点也不能怠慢,「外面还有很多病人在等我,真的要尽快完成!」他时常挂在口唇边的就是病人,永远将他们放在首位。「不论在急症室救人还是进行人道救援,都不可以太自我中心,人道服务就是要由病人出发,并非只为救人,而是要多点为对方设想,了解他们的需要,体现真正的人道精神。」虽然他现时以家庭为先,未能随时远赴灾区支援,但却乐于将个人经验与学生分享,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服务。
洪矶正参与人道救援工作多年,于2021年获得香港人道年奖。
在香港出生及成长的洪矶正(Kevin),中一时父母送他到英国读书,大学时却选择回港,「一直希望做些对人的工作,早已锁定想读医,可惜英国每间大学的医学院多将名额留给本地学生,外地学生要入读竞争很大,既然中大取录,当然选择回来。」这个选择也令他踏上人道救援之路,「未读医学院前,已经关注对发展中国家的医疗行动,医疗作为人类基本权利,却有很多地方因为资源不足,而出现不公平甚至极端的处境。幸好在研究院读公共卫生时认识了陈英凝教授,同班又有一位同学在红十字会工作,因而接触到人道救援的工作,并对此产生兴趣,后来在他们的鼓励之下,参与了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成为我的医生生涯中第一个人道救援任务。」
陈英凝教授邀请加入CCOUC
2011年中大与英国牛津大学成立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Oxford University and CUHK for Disaster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Response, CCOUC),陈英凝教授是创所所长,洪校友刚好完成医科实习及训练,获邀加入该研究所帮忙,「虽然我很乐意加入,不过在研究所要做很多教育及交流工作,始终个人在赈灾方面的经验依然未够,可以分享给学生的不多,所以工作了一段时间我离开了CCOUC,继续到世界各地参与更多人道救援工作。」他先到日内瓦在世卫工作一段时间,2013年远赴菲律宾海燕风灾现场参与救援,让他洞悉到一个问题,「不论跟无国界医生还是红十字会等志愿组织去救灾,他们都有充足资源带到当地,就好像将一间香港医院空降到灾害现场,然后来自世界各地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聚在一起,不眠不休地讨论及工作,那刻确是开心的,但当我们离开了之后,受灾地区如何走下去,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来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是我一直思考的事情。」
Kevin(前排右二)带领中大及牛津大学学生到访不同国家,沈祖尧教授(后排右五)及陈英凝教授(后排右四)也曾同行。
体验坦桑尼亚生活文化
为了寻找答案,2014年Kevin决定跟随另一个发展组织,到非洲坦桑尼亚生活一年,「那里有一间二次大战时,德国人在当地建立的医院,设备十分陈旧,我要学习当地的语言,跟当地医院的院长沟通,商量如何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为该医院发展急症服务。实际上坦桑尼亚并没有发生灾害,但对比起以往紧急救援的任务,这次逗留的时间较长,目的是更能了解当地的文化或医疗差异,我到现在还深刻记得坦桑尼亚不单没有网络无法上网,就连餐厅也没有一间,每天要自行煮食解决三餐,但买回来的米却掺杂大量沙石,要花很多时间清理,正因有着这些生活上的体验,才能更体会当地人的需要,有助化解治疗及救援时所面对的文化冲击;虽然整个过程我用了一年时间,却可为当地带来长远医疗价值,在我眼中跟前线救援工作同样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累积了几次宝贵经验后,洪矶正决定将重心转回香港,「一来灾难并不常有,也不希望时常出现,二来有了小朋友,想多留在港陪伴他们成长。」回港后洪校友先到新成立的香港赛马会灾难防护应变教研中心(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Institute, DPRI)工作,及后回归CCOUC担任联席所长,将自身经验传承下去,「香港从来不缺对人道救援有兴趣的学生,想参与救灾实际上也没有特定条件,除了肯付出时间及努力,最重要是有好奇心,愿意耐心了解当地灾民需要。因此安排学生外出探访十分重要,今年5、6月也会带学生到老挝及塞内加尔;习惯了香港舒适过活,很难代入中低收入国家的生活,而且要真正到过当地体验,才能启发学生是否真的对人道救援有兴趣。」
赴坦桑尼亚生活前,Kevin(站立者)曾前往云南了解当地的医疗系统。
选急症科专业 贴近各阶层
正职是急症科医生的洪校友解释当年选择急症科为专业的原因:「为的是与社会各阶层更为贴近,能第一时间洞悉社会问题。虽然香港较少出现大型天灾,但过去三年我们也经历世纪疫情,全球暖化也为本地带来台风及暴雨,我希望将救灾累积的经验带回香港,提升本地市民的备灾能力。我时常鼓励医科生多参与救灾及备灾的工作,让他们理解到世界上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风土病,在临床上有机会应用以外,亦想他们明白幸福非必然,要珍惜所拥有的。我特别要强调香港是个节奏急速的城市,慢慢会养成与病人少沟通的坏习惯。我在救灾时接触了其他国家的医生,发现他们的心态以病人为中心,会花时间关心病人状况,这正是人道救援中人道二字的意义,有时病人需要的不是药物,是医生多加关怀,这是医者最需要学习的。」
不论在急症室还是在灾区应急救援,Kevin说背后最重要是团结的力量,「五年的医学院本科学习生活很忙,坦白说难以再抽时间参与大学的活动,对中大的认识十分皮毛;反而后来回到中大工作,才慢慢领略这个人杰地灵的校园,有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最印象深刻是沈祖尧教授出任校长时,一手成立的博群全人发展中心,集合了来自传理、政政等人文学科的人才,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样化的哲理体验,这种全间大学各部门一呼百应齐心事成的精神,可说是中大独有的。」
洪校友(右一)2004年毕业,读书时深深感受到中大人杰地灵的氛围。
洪矶正小档案
- 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医学士
- 2009年‧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硕士
- 2014年‧香港赛马会灾难防护应变教研中心总监
-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意外及急救医学教研部助理教授
- 2016年‧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联席所长
- 2021年‧香港人道年奖
-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博士
访问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七期.中大校友事务处 2024
网上阅读《中大校友》3月号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en/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403
揭页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