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千禧畢業校友特輯】災區參與人道救援 洪磯正事事以 病人為先



災區參與人道救援
洪磯正事事以病人為先

跟洪磯正(04逸夫內外全科醫學/09研究院公共衞生/23研究院醫學博士)做訪問,一點也不能怠慢,「外面還有很多病人在等我,真的要盡快完成!」他時常掛在口唇邊的就是病人,永遠將他們放在首位。「不論在急症室救人還是進行人道救援,都不可以太自我中心,人道服務就是要由病人出發,並非只為救人,而是要多點為對方設想,了解他們的需要,體現真正的人道精神。」雖然他現時以家庭為先,未能隨時遠赴災區支援,但卻樂於將個人經驗與學生分享,觸動更多年輕人參與服務。

洪磯正參與人道救援工作多年,於2021年獲得香港人道年獎。

在香港出生及成長的洪磯正(Kevin),中一時父母送他到英國讀書,大學時卻選擇回港,「一直希望做些對人的工作,早已鎖定想讀醫,可惜英國每間大學的醫學院多將名額留給本地學生,外地學生要入讀競爭很大,既然中大取錄,當然選擇回來。」這個選擇也令他踏上人道救援之路,「未讀醫學院前,已經關注對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行動,醫療作為人類基本權利,卻有很多地方因為資源不足,而出現不公平甚至極端的處境。幸好在研究院讀公共衞生時認識了陳英凝教授,同班又有一位同學在紅十字會工作,因而接觸到人道救援的工作,並對此產生興趣,後來在他們的鼓勵之下,參與了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成為我的醫生生涯中第一個人道救援任務。」

陳英凝教授邀請加入CCOUC
2011年中大與英國牛津大學成立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Oxford University and CUHK for Disaster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Response, CCOUC),陳英凝教授是創所所長,洪校友剛好完成醫科實習及訓練,獲邀加入該研究所幫忙,「雖然我很樂意加入,不過在研究所要做很多教育及交流工作,始終個人在賑災方面的經驗依然未夠,可以分享給學生的不多,所以工作了一段時間我離開了CCOUC,繼續到世界各地參與更多人道救援工作。」他先到日內瓦在世衞工作一段時間,2013年遠赴菲律賓海燕風災現場參與救援,讓他洞悉到一個問題,「不論跟無國界醫生還是紅十字會等志願組織去救災,他們都有充足資源帶到當地,就好像將一間香港醫院空降到災害現場,然後來自世界各地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聚在一起,不眠不休地討論及工作,那刻確是開心的,但當我們離開了之後,受災地區如何走下去,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來提升當地醫療水平,是我一直思考的事情。」

Kevin(前排右二)帶領中大及牛津大學學生到訪不同國家,沈祖堯教授(後排右五)及陳英凝教授(後排右四)也曾同行。

體驗坦桑尼亞生活文化
為了尋找答案,2014年Kevin決定跟隨另一個發展組織,到非洲坦桑尼亞生活一年,「那裡有一間二次大戰時,德國人在當地建立的醫院,設備十分陳舊,我要學習當地的語言,跟當地醫院的院長溝通,商量如何提升當地的醫療水平,為該醫院發展急症服務。實際上坦桑尼亞並沒有發生災害,但對比起以往緊急救援的任務,這次逗留的時間較長,目的是更能了解當地的文化或醫療差異,我到現在還深刻記得坦桑尼亞不單沒有網絡無法上網,就連餐廳也沒有一間,每天要自行煮食解決三餐,但買回來的米卻摻雜大量沙石,要花很多時間清理,正因有着這些生活上的體驗,才能更體會當地人的需要,有助化解治療及救援時所面對的文化衝擊;雖然整個過程我用了一年時間,卻可為當地帶來長遠醫療價值,在我眼中跟前線救援工作同樣重要,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累積了幾次寶貴經驗後,洪磯正決定將重心轉回香港,「一來災難並不常有,也不希望時常出現,二來有了小朋友,想多留在港陪伴他們成長。」回港後洪校友先到新成立的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Institute, DPRI)工作,及後回歸CCOUC擔任聯席所長,將自身經驗傳承下去,「香港從來不缺對人道救援有興趣的學生,想參與救災實際上也沒有特定條件,除了肯付出時間及努力,最重要是有好奇心,願意耐心了解當地災民需要。因此安排學生外出探訪十分重要,今年5、6月也會帶學生到老撾及塞內加爾;習慣了香港舒適過活,很難代入中低收入國家的生活,而且要真正到過當地體驗,才能啟發學生是否真的對人道救援有興趣。」

赴坦桑尼亞生活前,Kevin(站立者)曾前往雲南了解當地的醫療系統。

選急症科專業 貼近各階層
正職是急症科醫生的洪校友解釋當年選擇急症科為專業的原因:「為的是與社會各階層更為貼近,能第一時間洞悉社會問題。雖然香港較少出現大型天災,但過去三年我們也經歷世紀疫情,全球暖化也為本地帶來颱風及暴雨,我希望將救災累積的經驗帶回香港,提升本地市民的備災能力。我時常鼓勵醫科生多參與救災及備災的工作,讓他們理解到世界上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風土病,在臨床上有機會應用以外,亦想他們明白幸福非必然,要珍惜所擁有的。我特別要強調香港是個節奏急速的城市,慢慢會養成與病人少溝通的壞習慣。我在救災時接觸了其他國家的醫生,發現他們的心態以病人為中心,會花時間關心病人狀況,這正是人道救援中人道二字的意義,有時病人需要的不是藥物,是醫生多加關懷,這是醫者最需要學習的。」

不論在急症室還是在災區應急救援,Kevin說背後最重要是團結的力量,「五年的醫學院本科學習生活很忙,坦白說難以再抽時間參與大學的活動,對中大的認識十分皮毛;反而後來回到中大工作,才慢慢領略這個人傑地靈的校園,有着濃厚的人文關懷,最印象深刻是沈祖堯教授出任校長時,一手成立的博群全人發展中心,集合了來自傳理、政政等人文學科的人才,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多樣化的哲理體驗,這種全間大學各部門一呼百應齊心事成的精神,可說是中大獨有的。」

洪校友(右一)2004年畢業,讀書時深深感受到中大人傑地靈的氛圍。

洪磯正小檔案

  • 2004年‧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醫學士
  • 2009年‧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碩士
  • 2014年‧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總監
  •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意外及急救醫學教研部助理教授
  • 2016年‧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聯席所長
  • 2021年‧香港人道年獎
  •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七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4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3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en/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403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