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中大人守信、能幹、靈活多變、積極進取,憑着不輕易放棄的心態,一直以來,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一片天。今期專訪了五位身在海外的校友,分享當地生活苦與樂,以及作為外來人,如何融入當地文化。雖然移居外地屬個人選擇,並非每個人也適合在海外生活,但聽他們的分享,確實體會到世界很大,不同地方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都有其特別和有趣之處。

到新加坡嘗試新生活 吳克勤學習當地人純樸文化

時常聽人埋怨香港生活壓力大,想過悠閒生活,吳克勤(00 崇基中文 / 02 研究院文化研究)坐言起行,2006 年隻身到新加坡嘗試新生活,結果一試愛上並定居至今。她深信不做一件事情有千萬個理由,但要做一件事情,則總會找到方法,在香港賺到錢卻沒有生活,放棄金錢地位來到新加坡,卻換來稱心如意的簡單生活,全看每個人怎樣取捨,但不肯放開懷抱嘗試,永遠不會知道世界有多大。

吳克勤認為,想做一件事,總能找到方法。想過什麼生活,就去試試。好像這杯咖啡,也可以用酒杯來裝,一樣好味道。

對於理想生活,人人定義也不同,吳校友認為工作之外,最重要有時間學習新事物,發展興趣,既有個人生活,又能兼顧家人朋友,「坦白說,在香港不容易有這麼理想的生活,工作已佔去大部分時間,與其營營役役賺很多錢,然後還要捱貴樓,倒不如外闖他鄉,發掘其他機會。」選擇新加坡,吳克勤看中的是文化生活氣氛類近,「大家都說新加坡似香港,實情是新加坡人比港人更喜愛港式文化,潮流文化緊貼香港,加上同樣曾是英國殖民地,甫抵着已很適應;最重要是飲食文化相近,對於愛吃喝的我是件好事。我也曾在英國留學,比較過後,還是較適應亞洲大都會生活,趁年青外出闖蕩,機會成本較低,於是還未找到工作,已遞表申請移居到新加坡。」

兩手空空來到新地方,卻出乎意料很快找到工作,還要是幾份兼職工作同時找上門,讓吳克勤過上斜槓族的生活,「在跨國顧問公司做分析員,也有在新躍社科大學任教翻譯系,連同後來與友人開設的海鮮批發生意,有段時間同時做過三份工作。現在經濟比較穩定,只以教課為主。當時做工考慮時間分配,顧問公司曾提議轉全職,但聽到要飛去外地開會,覺得太困身所以拒絕。當地朋友說我是工作狂,但與香港對比根本不是一回事,每份工作相對時間靈活,就可以安排見家人朋友、做運動、寫作、校友會活動等等。錢是賺少了,但根本在新加坡用不了那麼多錢,換來更舒適的生活,怎計也是值得。」

自小培養不歧視文化

新加坡生活後,可以分配時間學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先後學過中醫、水上滑板、跳舞、編織等。

她盛讚新加坡對外來人接受程度十分高,移居於此沒有太多顧慮,「新加坡人口580 萬人,只有350 多萬是公民,外來人比例很高,早已習慣與不同種族一起生活。八成人住在組屋(類似香港的居屋),組屋規定兼顧華人、馬拉人、印度人及其他族裔均衡混居,藉以促進族群互動與和諧,日常撞口撞面也會見到外來人,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加上本地學校也規定所有種族的人要混在一起讀書,自小培養接納他人的觀念,作為外來人,未有感受過任何排斥。」一般人認為新加坡政府不喜歡國民評論政治,吳校友指:「批評政府的聲音不多,但也有。反而批評其他種族及宗教屬敏感甚至犯法行為,可見政府對維護種族共融的決心。」
作為生意人,吳克勤長期與各國人士交手,也奉行不對人持有偏見的原則,「公司曾批發活螃蟹及冰凍海鮮,記得2010 年整個市場也沒有活蟹供應,要四出尋找貨源,後來聽說菲律賓那邊有貨,於是想飛過去洽商,那時剛發生菲律賓槍擊人質事件,同事及家人均不贊成前往當地,但我覺得不應因個別事件而對人有偏見,於是堅持前往,結果到達菲律賓,當地人知道我是香港人,反而以禮相待,甚至有人為事件表達歉意,最終找到貨源應付市場需求,助公司渡過難關。」

不計較帶來大生意

一視同仁以外,吳校友亦抱著從不計較的宗旨做人,原來早在中大讀書時已種下,「在學校算活躍分子,有上莊搞宿生會及參加籃球隊,也有到學生會及校友會幫手,認識了來自不同界別的人,見到大家在沒有實質回報下,毫不計較地落力付出,慢慢發現做得愈多,學得也愈多。」直到現時從商,她也保持這份心態,「之前有客人想要魚皮,在不計較的情況下,未收錢已幫忙四處張羅,訂了一個貨櫃的魚皮,最終客人卻說要不了那麼多,正愁如何將餘下的魚皮銷走,結果嘗試在牛車水的年宵市場擺檔促銷,竟然銷情理想,兩星期將整個貨櫃的魚皮售掉!從中發掘到商機,認真研究魚皮市場,後來碰巧新加坡及鄰近地區掀起鹹蛋魚皮的潮流,魚皮突然供不應求,我們公司成了主要供應商之一,做成了大生意。如果最初斤斤計較,就無法換來後來的生意。

到菲律賓尋蟹時,當地人熱情招待,右二是吳克勤。

她鼓勵大家要多出去看世界,慢慢學會相信別人,「香港人較實際及均真,着眼於白紙黑字的協議,新加坡人普遍較簡單純樸,不會有太多計較,所以會信守口頭協議。每次去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等地傾生意,也會順道旅遊,除逛熱門景點,也會跟當地人多接觸,了解他們的文化,漸漸會減少對別人的戒心及負面認知,對個人成長有很大幫助。」
 
吳校友(左三)於新躍社科大學工作,之前獲頒十年長期服務獎。
 
吳克勤小檔案
2000年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
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2003年 英國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碩士
2003年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輔導處工作
2008年 新躍社科大學翻譯系講師 

於倫敦廣告界闖出名堂 陳思樺成功打破白人主導的傳統

英國廣告界流行一句說話:「Advertising is so white」,意思是指廣告圈上至管理層下至助理也是白人主導,非白人面孔並不多,包括亞洲人。於香港土生土長的陳思樺(06 崇基工管)成功打破傳統,2008 年成功投身倫敦廣告界,先後為可口可樂、雀巢、阿聯酋航空、華碩等知名品牌服務,2014 年更自行創立廣告公司Comms8,去年憑健康產品廣告榮獲2020 The Drum 歐洲數碼廣告主席大獎。她坦言港人想到英國找工作,必須要有面對挫折的心理準備,「懂三文兩語並非優勢,在倫敦咖啡店的僱員也是碩士生,但勝在機會無處不在,調低期望積極裝備自己,就有發揮的機會。」
 
陳思樺自行創立廣告公司Comms8,Comms是Communications的縮寫,8既是中國人眼中的幸運號碼,橫放就變成無限圖案(∞),喻意創意無限。

陳思樺(Carol)在香港成長,從未想過到海外升學或工作,直至大學二年級才有所轉變,她憶述:「參加了香港青年協會舉辦的『龍匯100』交流團,匯集了一百位華人青年,分別到香港、上海及北京交流;除我以外,那99 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全也很厲害,有國家代表隊運動員,也有選美冠軍, 見識到他們多才多藝的一面,七天交流團令我眼界大開,因此下定決心申請到外國升學,期望能拓闊國際視野。

倫敦是臥虎藏龍之地

一如所願,陳校友中大畢業後負笈英國,到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修讀國際傳媒碩士學位,2007 年畢業後,本想尋找市場推廣或公關的工作,但她投寄逾兩百份履歷,也未能在倫敦覓得一職,反而香港及內地都有回音提供工作機會,後者更是北京奧運的公關工作,可說相當吸引,但她都沒有接受。她說在英國苦尋工作四個月也未有回音,自信心跌至低點,「在香港未畢業已有工作,但在英國剛好相反,畢業就失業。倫敦是臥虎藏龍之地,像港人懂三文兩語只符合基本要求,很多由歐洲到來找工作的人,懂八國語言,三文治店的店員也擁有碩士學位,競爭可想而知有多激烈。」

最終,選了一份與廣告行業無關的工作入手,為博彩公司當翻譯員,負責將博彩網站譯成中文,「上班地點遠離倫敦市中心,每日來回要坐3 小時火車;而且為賭博公司工作也挑戰我個人道德底線。」幸好半年後得知有4A 廣告公司舉辦招聘日,她成功擊敗幾十位對手而入行,負責Toshiba、SEGA 等客戶的英國媒體策略,「老闆既是我的伯樂,也是我的mentor,直至今天遇上任何工作上的問題,我也會即時請教他,後來有問過他當初為何會請我,他說做廣告就是要跳出框框思考,應該集合不同觀點的人,團隊國籍夠多元化才是好事;他深知行業多年來白人主導的問題,也覺得需要改善,於是選擇由自己公司開始做起。」
 
歐亞文化盲點成創業靈感

2010年工作簽證到期,陳校友回流香港,在一家國際廣告公司任職,2013 年再被調派往母公司倫敦辦公室,「我發現歐洲廣告市場有個盲點,不少亞洲知名品牌因文化差異、公眾不熟悉品牌背景等原因而被忽略,母公司成功爭取台灣電腦品牌華碩為客戶,卻沒有同事願意出謀獻策,我自覺是華碩產品用家,知道這是個好品牌,於是決定為華碩制定市場傳播策略。」

再次投身英國主流廣告行業,陳思樺領悟到更多,亞洲品牌在歐洲被輕視;歐洲品牌開拓亞洲市場,卻以歐洲市場的傳統方式去思考,而不懂或不願意去認識其他市場運作,陳思樺憑着在大公司的經驗和對歐亞兩地文化的了解,她決定於2014 年自行創業成立廣告公司Comms8,互聯歐亞兩地市場,「最印象深刻是協助雀巢旗下奶粉產品進軍內地,我們公司的調查發現,內地消費者購買奶粉前,大多會聽從海外代購網或於外地居住的父母意見,因此先從英國新手華人父母入手。」

以科學分析華人坐月的重要性

去年獲獎的巴哈急救寧廣告,當遊客在機場行近廣告板,手機即時接收到優惠券,增加銷售額。

剛巧Comms8 成立後,陳思樺也初為人母,深深感受到在彼邦沒有家人的支援下,懷孕生育時那份孤單感,尤其是當地醫護人員對於華人坐月等概念並不理解,容易產生溝通上的落差。「於是我就建議客戶舉辦一系列專為新手父母而設的講座,邀請中醫師、營養師、心理醫生解答他們的疑難,並撰寫白皮書給醫護人員,從科學角度分析華人坐月的重要性,梳理當中的各樣謬誤。結果活動成功製造話題,吸引BBC、鳳凰衛視等媒體報導,也為公司打響名堂。」

不過面對白人主導的廣告行業,陳校友坦言縱使沒有面對過惡意的種族歧視,但也不表示風平浪靜,「以去年獲獎為例,我是大會公布了得獎名單才知曉的,離奇之處是名單上只有當地兩間負責統籌及媒體策劃的大型廣告公司名字,而負責數碼廣告的Comms8 卻榜上無名,但那個獎項卻是數碼廣告獎!致電客戶了解,對方說是一時遺漏,後來雖然有將Comms8 名字放回名單上,但由報名至獲獎,整個過程我也全不知情,如果不是主動去問個究竟,就平白失去被業界認識的機會。」
 
為雀巢奶粉產品舉辦的新手爸媽講座,邀請助產護士解答疑難,陳校友認為這是她個人最佳的代表作。
 
於中大設海外獎學金
 
廣告業的不平等,促使陳思樺成立歐洲華人行銷專業協會(TheInstitute of ChineseMarketing Practitioners,IOCMP),凝聚身在歐洲從事市場營銷的亞洲人,提升亞洲人在廣告業界地位及專業水平。「華人在這裡的支援很少,即使大公司也只會請一、兩個懂中文的員工,然後由他們負責所有華人市場的推廣工作,營運社交平台、聯絡KOL、制定宣傳策略等,壓力很大,期望透過協會幫到他們面對出國工作的難處。」
 
陳校友於2017 年開始為香港大學生提供倫敦廣告公司實習的機會,去年更在中大設立海外深造創業獎學金,鼓勵師弟師妹向外闖,「當年就是參加了暑假交流活動,才知世界這麼大,希望藉着設立獎學金和實習計劃,讓更多香港學生可以擴闊眼界和發揮潛能。」
 
陳思樺小檔案
2006年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
2007年 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國際傳媒碩士
2008年 倫敦PHDMedi 媒體策略專員
2010年 香港ZenithOptimedia 亞太區域經理
2011年 倫敦ZenithOptimedia 國際客戶經理
2013年 倫敦MediaCom 助理策劃總監
2014年 成立Comms8 廣告公司
2018年 成立歐洲華人行銷專業協會IOCMP
2020年 獲The Drum歐洲數碼廣告主席大獎

為子女獲得優質教育 馮國林移居加國由低做起

在阿聯酋駐港領事館擔任公關主任,見識過接待政要的大場面,也對中東人的想法有更深入了解。
 
遠走他鄉工作,有人為了發展新市場尋找新機遇,馮國林(06 聯合政政)卻為了三名子女可以接受優質的教育,放棄香港高薪工作,三年前選擇移居加拿大放下身段由低做起,雖然起步艱難,但現時回望仍然認為很值得。

每次問起馮國林(Stephen)關於香港的生活,他總是用「紙醉金迷」來形容,「自小已喜歡寫字及與人交際,所以很早認定公關工作適合自己。在香港做公關工作注定是多姿多彩的,剛畢業第一份工作在電子公司擔任市場推廣,已經有機會代表公司飛到日本、台灣及德國漢諾威參加展覽,更不要說後來在影視處及和黃的公關工作,接觸到的人和事永遠較其他工作為多。」

離港前最後一份的工作,是擔任阿聯酋駐港領事館公關主任,見盡阿聯酋皇室窮奢極侈的生活,更是十多年公關生涯完美的總結,「讀書時對中東局勢十分着迷,可能常看《阿拉丁》,認為那個國度總是充滿神秘感,開始研究當地宗教及產油事業,對伊斯蘭、齋戒月、什葉派等事物有所認識,並加入亞太國際關係學會,出任中東研究員,雖然想親身前往中東旅遊,也因為意外而未能成事,但最後可以加入領事館工作,在阿聯酋國慶酒會上協助招待各國領事,更有幸親自接待私訪的阿聯酋總理兼副總統。」

馮校友也坦言在領事館工作有大量好處,薪高糧準不在話下,而且每年薪酬加幅,不受外圍經濟及環境所影響,還未計每年三十天大假,要他放棄如此優差,轉捩點在於兩個兒子出世,「太太是中日混血兒,婚後生了兩名小朋友,如果在香港要提供優質教育予子女,不得不付上高昂學費考入私校或國際學校,而且香港生活和學習壓力極大,若果希望子女未來有更佳的生活環境,移居他國是最佳出路。」
 
在馮校友眼中,兩位兒子的教育十分重要。
 
以國際技術移民身份迅速成為沙省人

當時考慮過幾個地方,最後馮國林以國際技術移民身份,申請快速移民通道計劃獲得省提名,移居至加拿大中部的薩克其萬省(Saskatchewan,簡稱沙省),「因為看準這個途徑最快捷直接,相對上移民要求也比其他國家為低,而且加拿大於小朋友教育方面發展較為全面,寓學習於娛樂,可以讓子女有個快樂童年,更享受讀書環境,加上當地講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於是2018 年馮校友先隻身來到沙省打點一切,處理租屋、考車、申請學校等事宜,不過到埗後才發現就業情況較想像中嚴峻,「沙省不像香港人熟悉的溫哥華及多倫多,華人數目極少,總體人口只有約110 萬人,薩斯卡通(Saskatoon)已是省府也是最大城市,人口也只得30 萬人,感覺上很荒蕪,工作機會不多。最重要是我從事公關工作,當地偏向聘請本地人,我原本在香港擁有的職場優勢,可說是蕩然無存。」
 
變招覓得工作機會

半年也找不到工作,換着其他人可能會徬徨失措,幸好馮國林看法卻很積極,「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在當地生活,就要想辦法融入,於是先到專為新移民而設的中心,報讀英語課程,在當地大專院校上堂時,趁機認識老師及學生,快速了解本地生活,逐步建立人際網絡後,得悉因人口老化等問題,醫護行業十分缺人,於是申請入讀醫護助理證書課程,並在老人中心做義工,邊讀書邊發掘工作機會。」
 
報讀專為新移民而設的英語課程時,馮國林說認識了不少朋友,助他融入當地生活。
 
這招果然奏效,讀書期間適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醫護需求短時間內急升,也因在老人中心有過義工經驗,準僱主曾致電老人中心作背景調查(reference check),得知他在中心的工作表現良好,課程尚未完結已順利覓得護理中心聘書,「加拿大職場透明度很高,未入職已調查到薪金、晉升機會及職位的可持續性,令你更易作出規劃。而照顧長者雖然跟公關工作大相逕庭,但以往所學的溝通技巧同樣也用得着;最重要是長者人生經驗豐富,日常交談會給你很多生活貼士,對於加快融入當地生活很有幫助。」

對於轉行醫護助理由低做起,馮校友認為只要調整心態就能適應,「回想上一代人,不少是身無分文由內地來港,靠肯搏肯捱才打出一片天,相比起來我所面對的已不是什麼一回事。初初來到一定會有困難,只要有能屈能伸的靈活心態,堅定回想移民的初心是要想得到什麼,並且努力認知當地生活,就自然會捱得過。現時見到小朋友生活愉快,就覺得當初的一切取捨也是值得。」
 
馮國林在加拿大沙省任職醫護助理,照顧長者身體及心理需要,他感到滿足。
 
馮國林小檔案
2006年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Tech-Top 科技有限公司市場推廣主任
2007年 奧迪慈善基金項目經理
2009年 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項目主任
2011年 和記港口信託市場項目主任
2012年 阿聯酋駐港領事館公關主任
2020年 加拿大護理中心醫護助理

加入聯合國派駐盧旺達及仁川 司徒偉傑立志做世界公民

司徒偉傑2017 年加入聯合國工作,先後到過非洲盧旺達及南韓仁川工作。

世界很大,不要局限自己在一個地方,司徒偉傑(09 新亞物理、11 研究院經濟)不單認同,更將它付諸實行,2017 年他加入聯合國,先後到東非盧旺達及南韓仁川工作,由以往以為香港就是一切,轉而見到世界充滿不同機會等待發掘,他說最重要是要趁年輕,願意離開舒適圈。

本科修讀物理的司徒偉傑(Jackie),入研究院卻轉修經濟,這個神奇的轉軌,已隱隱透露了他未來志向,「中學時選科視野很狹窄,只認識一些基本科目,我自小對科學有濃厚興趣,選擇物理作為主修科目,在中大旁聽了很多課,也參加了新亞的辯論隊,才知道世界原來這麼大,大學猶如一座自由開放的寶山,盡情讓人尋找想要的東西,尤其是通識課程,令我對社會及經濟開始產生關懷。」修讀碩士課程,他毅然決定轉修經濟,「物理研究世界及宇宙的法則,經濟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及變化,如何透過優化制度令人類生活有所改善,後者的貢獻好像更大。」

正因為想影響社會,畢業後雖然有私人機構提供工作機會,但司徒校友卻一心加入公營機構,「不論是政策研究還是經濟分析,要對社會構成影響,一定要在政府部門工作才有影響力。」於是先後加入金管局、財政司司長辦公室及智經研究中心工作,不停摸索真正能幫助社會的崗位,「最初在金管局,主要負責宏觀經濟,聚焦金融及貨幣議題,但感覺上每項研究耗時頗長,而且層次很高,與民生難有直接關係,轉到財政司司長辦公室工作,就聚焦最低工資、標準工時、人口勞工政策等微觀議題,雖然是較貼近民生,但在體制內較難提出創新的政策建議,工作兩年後就離開了。」
 
投考青年專才計劃成功受聘

要離開被外界視為薪高糧準的政府工,司徒偉傑說當初也不無掙扎,「習慣了每兩、三年思考個人前路,當時想如果繼續在政府再做多五至十年,就很難再離開那個舒適區,應該趁年輕多嘗試不同崗位,萬一在外工作不如意,再回政府也不遲。於是轉職到智經研究中心,的確不在體制之內,限制頓然消失,可以參考不同國家的例子,就公共房屋政策、退休保障改革等議題,倡議實際可行的方案,甚至透過各種方式推動相關倡議落實。」意想不到的是這三年不停研究外國例子,令他希望成為世界公民,「愈做得多政策研究,就愈想用個人的社會及經濟知識幫助更多人。香港終究是一個發展成熟的經濟體,世界上有更多國家對此有更大需求,亦慢慢體會到一些重大議題如氣候變化、科技監管等,並非單靠一個地方或城市可以成就,要加入國際機構連繫多個國家方能成事。」

於是積極做資料搜集,一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等與經濟相關組織有空缺,即遞交申請,結果成功在聯合國覓得一職,「加入聯合國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先從事聯合國的義工或實習生工作,積累一定經驗及人脈後,再尋求變成合約或兼職員工,這做法相對上較迂迴;我就選擇加入他們的青年專才計劃(young professional program),只要是32 歲以下的大學生,可通過參加考試及面試,加入聯合國工作。」

在聯合國工作除了到派駐國家,亦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出席不同論壇,司徒校友曾到阿布扎比出席可持續論壇。

盧旺達年均收入僅800 美元

司徒校友被派駐的第一個地方是東非盧旺達,負責提供政策建議,推動經濟發展,「最初聽到這個陌生國度的名字時,心想是否很落後或是仍在打仗?做過一輪資料搜集,知道盧旺達是非洲首屈一指零貪污、整潔及治安良好的國家,當地1994 年曾發生種族大屠殺,整個國家有七分一人口被殺,後來他們重新團結起來,摒除族群之間的歧見,振作起來重建國家,才有今天的成就。」

盧旺達是內陸國家,沒有海運及天然資源,經濟發展因而受到限制,「他們的國民收入主要靠茶葉及咖啡豆,但原始農產品只能輸出到歐洲及中國等地,於是我們就從產業鏈增值方面出發,一方面教曉他們將咖啡豆加工,從而賣得更好的價錢,另一方面也鼓勵他們與鄰國如肯亞、坦桑尼亞等合作,發揮各自專長促成區內合作,推動經濟發展。」

兩年的盧旺達生活,司徒偉傑的生活模式跟香港完全不同,但卻是另一番體驗,「即使工作地方是盧旺達首都基加利(Kigali),但感覺有點像郊野公園,每天早上也聽到牛及羊的叫聲;而且每星期也會經歷停電或制水,以前在香港沒有Wi-Fi 已叫苦連天,但在這裡停電卻習以為常,反而可以趁未能上網的時間看書,而且盧旺達位處海拔二千幾米的高地,氣溫長年維持在攝氏15 至20 度,遠比其他非洲國家甚至香港舒服。」不過最令他不舒服的,反而是當地貧富懸殊的問題,「盧旺達年度人均收入為800 美元,香港的卻是48,000 美元,換言之在香港工作一年,已等於在盧旺達工作一世,令我反思為何自己值得收取這個薪金,這些衝擊我在香港是永遠也體會不到。」

到盧旺達工作,司徒校友( 左二) 發現當地氣候怡人,氣溫長年維持在攝氏15 至20 度。

負責科技推動 助仁川持續發展
 
在聯合國工作,每兩年就提供調遷機會,司徒校友於2019 年申請到南韓仁川工作,負責透過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今年暑假剛好也滿兩年,問到會否考慮回香港工作,他坦言未有此打算,「我已打算申請再調到其他國家,因為出外工作對個人成長有很大幫助,而且也能實踐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初心。與其他曾經或正在聯合國工作的香港人也有聯絡,發現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世界觀及價值觀很不同;我在此也勉勵師弟師妹,不要局限在一個地方,多點發掘世界上不同的機會,尤其是現時科技發達,很容易就能參與各式webinar,隨時可以多問多聽,甚至建立及拓闊個人網絡。路是一步步摸索出來,遵循興趣及能力建立專業,成為世界公民,才會知世界有多大。」
 
司徒偉傑小檔案
2009年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士
2011年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碩士香港金融管理局分析員
2012年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經濟主任
2014年 智經研究中心經濟師
2017年 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經濟師
2019年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助理可持續發展主任

體會港紐教育文化 林曉恩的新西蘭慢活生活

林曉恩婚後移居新西蘭,兩年前誕下女兒。
 
老師有教無類的精神無比偉大,哪裡有學生,執起教鞭便全力以赴,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林曉恩(09 逸夫英文 / 11 教育學院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小學))也是這樣想,畢業後在本地中學任教,後來因結婚移居新西蘭,轉場在當地繼續教英文,不過現實與想像總有距離,兩地教育方針及文化均存在差異,要重新適應並非想像中容易。

林曉恩(Anita)說她一早選定做老師的志願,雖然這個想法在入大學前有輕微變化,選修中大英文系後,她回歸初心,多讀一年教育學院教育文憑,令她踏上教師之路,也讓她與新西蘭這片土地結緣,「課程要求選擇外國地方作六星期交流,當時跟同學選了新西蘭,前往了解他們的教育制度,結果在最後一個星期,與同學前往聚餐時,認識了該餐廳員工,交換了聯絡方法後,回港發展成異地情緣,注定我與新西蘭的緣份。」

教育文憑畢業後,林校友到本港中學任教英文及音樂科,不過心裡早知道留港時間不會太長,「與男朋友始終相隔兩地,雖然每逢假期,他會飛來香港探我,但最理想當然是一起生活。所以由在香港當老師的第一天,心中早已倒數終有一天會離開香港,只是一直未決定是哪個時候。」
 
林曉恩慶幸女兒在新西蘭長大,逃過playgroup 文化,學習壓力明顯較少。
 
適應平淡的新生活
 
林曉恩任教中學四個學年後,決定嫁予男朋友,並移居奧克蘭,不過情況卻非想像中甜蜜,「先說生活方面,新西蘭生活相對簡單,甚至可以說帶點悶,商店下午五時已陸續關門,到餐廳吃晚飯,最遲只可以坐到晚上八時半,餐廳已開始準備打烊,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夜生活,而且所有商場店鋪是一式一樣的,行街購物的樂趣不及香港多姿多彩,來到這裡真的一下子適應不來。」

工作方面也不是一帆風順, 原來林校友手持的是伴侶居留簽證(Partnership Resident Visa), 找工作不如其他簽證般容易,二來她於香港的教育文憑學位,也非百分百獲新西蘭當局確認,「如果在當地多讀一年書,問題會迎刃而解,但我又不想再花時間。幸好找到一間由日本人開辦的國際學校,需要英文老師教授一些非以英語為母語的國際學生,順利找到工作,但人工較香港低一大截,加上新西蘭物價不低,還要付15%消費稅,奧克蘭的樓價在全球更排在頭七、八位……林林總總的生活壓力及不習慣,加起來就變成很不開心,一段時間要經常以淚洗面,差點患上抑鬱症。」

凡事總有兩面,林曉恩說慢慢習慣了,體會到簡單原來正是美,「香港商店五光十色,無形上令購物慾也高漲起來,在新西蘭悶有悶的好處,除了生活所需,很少會再去購物,相比在香港更能多儲點錢。此外沒有夜生活令人早睡早起,生活質素高很多,這裡流行的玩意亦比香港慢了很多年,諸如桌上遊戲(boardgame)、保齡球、室內鐳射槍war game 等仍很流行,於是boardgame 成為與同事慣常的工餘活動,可以慢活懷舊一下,其實也不錯。想來新西蘭工作或生活的,要先有心理準備及調節心態,否則會很難過。」
 
在新西蘭生活較簡單質樸,林校友多了時間看書。
 
尊重原住民毛利(Māori)文化

在國際學校工作數載,林校友2019 年轉職到奧克蘭大學,脫離教師生活,在學生事務處擔當起行政工作,「自問性格較為內向,教書就像每日要on show 六小時般,開始發現不太適合自己;現時在大學協助學生解決由報名入讀到畢業期間,遇上的所有疑難,感覺上更有意義,也工作得特別開心。」

不過轉換環境後,帶來的是另一項挑戰,「之前在國際學校工作,學生及員工來自五湖四海,感覺跟在香港工作分別不大;但轉到大學工作,才算是在當地機構工作,新西蘭人原來對國際經驗不算重視,土生土長的新西蘭人,反而在職場有較大的優勢,而且他們很重視保留原住民的毛利(Māori)文化,生活不時滲雜毛利語及文化,例如飯前要bless the food,起初這些價值觀及文化差異對我衝擊也很大,不過習慣了就接受,最重要是當地人大多很友善,疫情期間不少歐美地方會歧視亞洲人,但新西蘭人的社會意識很強,反而會在社交平台刻意提醒,不要敵視亞洲人,很值得欣賞。」

總括來說,林曉恩認為在彼邦生活,貴在欣賞二字,「以教育為例,這裡不像香港般有很強的競爭性,讀書會較重視個人發展,純由個人角度出發,而非由社會來定義成功,所以改英文卷時,見到學生有錯字,在香港會用紅筆圈起,再吩咐學生罰抄十次,但在新西蘭會用鉛筆,輕輕地在旁邊寫上正確寫法,兩種教育方法各有優點,最重要是抱着欣賞心態,從中領略別人的美,才能令自己融入當地生活。」
 
林校友(後排右二)與New Zealand Language Centres 的同事合照。
 
林曉恩小檔案
2009 年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
2011年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小學)、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中學英文科老師
2015年 New Zealand Language Centres英語老師
2019年 奧克蘭大學學生事務處統籌員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六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1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6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106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