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和声校友畅谈五星级宿舍的人情味

和声书院最广为人知的是宿舍不论装潢或是设施,也接近酒店级数,加上远眺吐露港全海景,是中大景观最美的宿舍之一。四位校友余宛汶(15体育运动科学)、李政衡(17公共卫生)、钱冠廷(19日本研究)及徐雅言(21计算机科学)说不少人会因此选择和声,但在和声生活时间愈久,愈发现当中的人和事才是最吸引人的。


(左起)徐雅言、余宛汶、钱冠廷及李政衡均认为和声的宿舍生活,为他们带来不少回忆及友谊。

余:余宛汶 李:李政衡 钱:钱冠廷 徐:徐雅言

余:为何当初大家会选和声书院宿舍?

徐:两个字:舒服!三个字:五星级!主要是床褥及宿舍配套很不错。

李:当年没太多人想选择和声,原因是中学看过「和声beat」的YouTube片,但入到书院发现气氛很好,设施也比其他书院优胜,大家慢慢爱上和声。

钱:我跟一位中学同学考入中大,大家都选择了和声,但入和声要先面试,我的大学同学没有出席面试,结果他去了逸夫。

余:我是第一届和声毕业生,当年没有任何资讯告诉我和声有什么吸引,但冥冥之中有安排,虽然和声并非个人首选,但搬进来后才知道原来很不错,房内有某大品牌床褥及雪柜,另有落地玻璃健身房,是梦寐以求的宿舍配套。

李:每间房也有雪柜,其实几方便,还要有海景,跟其他书院宿舍相比,真的是很不错!

余:膳食十分之好,又有cafe,食物很多元化,其他书院的宿生也来和声饭堂吃饭。

徐:我们的Cafe Tolo真的榜上有名,曾经见过明星来光顾吃甜品,例如歌手谢安琪。

余:你们仍有与当年同房联络吗?

钱:有联络,大家感情相当要好,每隔一段时间会聚聚,好庆幸在此认识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李:我主要有两位同房,到现时还有联络,虽然其中一位已移民加拿大,不时也会互传短讯。

徐:大学一年班的同房,印象最深刻,她读final year,是中大篮球队队员,这位大师姐生活极有规律,每天很早闹钟响起就去晨操,连洗衣服也有指定时间,令我以为大学生的生活是这样,直到大学二年班转换同房,才发现是另一回事。

余:Year 1和声宿舍未建成,要住I-House,那边的设定有点像屋企,有不同的房间,然后共享客厅及厨房,我住的是单人房,有一晚听到有女宿生大声讲电话,我走到她身边,严肃地跟她说现时已是深夜,能否将声浪调低一点,翌日在升降机见到我,她还很惊恐,主动跟我说不好意思,我们就这样成为了极要好的朋友,直到现时她结婚生小孩,我也在她身边见证她的人生大事。所以在宿舍内,未必一定是同房,也可以认识到终生好友。


余宛汶(中)说每日训练后已很晚,如果没有宿舍,相信很难训练出好成绩。

徐:真的是不打不相识!

李:你们是否还记得当年舍监是谁?我当年有两位舍监,一位是Joseph,一位是荣本道教授,我对荣教授印象很深刻,他对宿生很好,为了拉近与宿生的距离,不时会在饭堂办聚会,与宿生倾谈,什么话题也可以讲。

余:印象最深的舍监是运动科学的大师兄冯锦辉(98新亚体育与运动科学)Freeman Fung,我自己是玩田径的,final year就参加由他负责领队的「女足」,他很关顾我们,曾邀请我们到他家中打边炉及聚会,毕业时还买了个蛋糕给我庆祝,真的是位很窝心的舍监。

钱:我也记得Freeman,好像是北座舍监,南座是Joseph。

徐:比较深刻是在升降机会见到Joseph或是Freeman的家人,他们的小朋友都很亲切,会与我们打招呼,读大学较少机会见到小朋友,而我又很喜欢小朋友,每次见到也会逗他们笑,是很温馨的时光。

天台种菜 美味成果
李:和声特别强调绿色生活,读书时期有否参与过相关环保活动?

余:我有一年参加了工作坊,有导师教我们种菜,南座顶层天台有地方给我们种菜,很有兴趣,每日好努力去淋水,最后可以收割回宿舍烹煮尝鲜,很有成功感。

李:Year 1有参与过种菜,对上一次种植已是小学的事,当时每次种什么也会枯死,想不到来到大学还有机会再种一次,结果成功种植及煮食,圆了小学的梦。

徐:提到绿色生活,大学时我也算很活跃,除了参加green ambassador,还报名参加七天台湾环保团,考察当地农场、垃圾焚化炉以及环保措施,最记得自备餐盒去取食物,亦因为和声举办这些绿色活动,认识了许多朋友,这件事当时在书院也很流行,不论本地或是海外学生都会参加,因而认识了内地及印尼的同学。


徐雅言(左二)主修计算机科学,系内男同学占大多数,她要回到宿舍才认识到真正朋友。

钱:住暑宿时,夏天开冷气很贵,我就提议不如试行绿色生活,索性不开冷气,结果试了一晚相当辛苦,但也是很好的体验。

徐:我们四年必定有一宿,住得较远的同学及对书院有贡献的,就会多点宿分,你们住宿时,有没有一些难忘的书院规则可以分享一下。

钱:旧书院好像每层也有不同规则,但新书院就没有这些。

李:不单和声,整个中大的气氛也很自由,你喜欢读书又得,喜欢去玩又得,上庄的也可以,不同人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徐:提起书院规则,我记得「和声卡」很标志性,其他书院的人要靠我们的「和声卡」才可以入和声,或是用来获取八折优惠。另一样很出名的是闸机,非宿生想来宿舍聚会,每个人都变身田径队,连环跨栏跳过所有闸机,再用「和声卡」进行不同操作,都很深刻的。

余:我那个年代是直接冲闸!当时系没有那么严谨的。

李:对!以前北座可以从地下走上B1,即是健身房那一层。

徐:大家也熟知这些「潜规则」!

李:后来就加了一道门,连南座也采取同样做法。

钱:双人行过闸机是可行的,但要步伐一致,否则会响起警报。

令人期待的高桌晚宴
徐:那款警报声到现在仍然记得!我们还有high table dinner,大约每年有4次左右,每次也很期待,你们有否发生什么趣事?

李:平日见到大家也是T裇,突然见到全部人穿裇衫及西装,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余:有点像Harry Potter,长长的枱坐满穿了长袍的人,这是和声书院学生每年最期待的节目,亦是我们的特色。

钱:当晚食品特别美味,是一餐免费饭,会先选了想吃什么食物,取了票后放在枱面就有专人送上。我本身有参加合唱团,会在high table dinner表演,献唱的经历也很开心。去年有参加为校友而设的high table dinner,毕业了4年后回来,可以聚首一堂感觉很有趣。

李:雅言你是疫情期间毕业的,那时会否有些特别的安排或经历?

徐:幸好是year4疫情才爆发,头三年可以参与到很多活动,但见到后来入学的同学,连住宿舍的时间也被缩短,又或是要一人一宿,最不开心见到海外生要回老家线上上课,疫情时我依然住宿的,反而见不到同系的同学,与书院的朋友会更加亲密。

李:应该是2019年入学的最惨,3年疫情没甚认识过同学就毕业了,连O camp也没有经历过。


李政衡(右一)说自小是沉默寡言的人,入宿后才培养出喜爱与人沟通的性格。

徐:理论上O camp文化是一年传一年的,突然有几年停办,可能要由零开始重新再办过。

钱:相信大家在宿舍也会宵夜,当时是跟什么人一起宵夜的?

李:平日很少煮饭,year 1住南座9楼,同层只有10多人,有晚突然建议全层一起煮餐饭,于是出沙田一间名牌超市买材料,煮意粉煎牛扒等简单菜式,叫做第一次自己煮食,感觉是蛮开心的。另外有次冬天半夜想吃宵夜,又想不到吃什么,于是跟两位同房凌晨2点出发,穿起羽绒走路到大围,好像走了两小时,最后走到很热,只穿T裇已经可以。

钱:我也试过凌晨4点被大家叫出去饮早茶,其实当时极度疲倦,又不好意思推搪。另外一次又是凌晨4点想宵夜,于是自己煮了两个即食面加芝士,吃完太饱睡不着。


钱冠廷说出来社会工作后,每次回想宿舍生活,也感觉到很窝心。

余:宿舍宵夜真的没试过,反而是跟体育系的同学,一起踩单车去大埔吃宵夜,回想起来感觉好青春。

徐:也是夜晚突然肚饿,有店铺看准这门生意,特别营业到夜深,我们会夹单叫外卖,在每层的WhatsApp群组发起叫外卖后,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也会夹单。

钱:我试过帮手煲蕃薯糖水,好像是院庆,甚至试过O camp时,煲完会派去不同地方,我负责送到崇基,其实到崇基时糖水已变冷,但还是很开心。

《中大校友》人物专访短片:https://youtu.be/n6Pp-B3zpGE

访问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七期.中大校友事务处 2024

网上阅读《中大校友》3月号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403
揭页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