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荷兰女孩方妍梅:香港是我家

她来自荷兰一个只有2500 人生活的小镇Langenboom,自幼向往不同文化,喜爱研究各国语言及历史。中学毕业后,她并没有如多数同辈一样选择直接在荷兰当地升读大学,年少的她渴望成长、憧憬独立,于是毅然只身远赴北京学习中文,那年的她,只有17 岁。她是荷兰女孩Annemarelle Jantine VAN SCHAYIK(12 联合中国研究,14 研究院中国研究),中文名是「方妍梅」。方妍梅自此便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及后更于香港中文大学完成中国研究学士及硕士课程,以香港作为她的第二家乡。


方校友享受在中大读书的生活。

热爱异国文化 远赴北京学中文

方妍梅生于荷兰,从小就对异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希望有机会学习外国语言。17 岁那年当她正在苦恼升学去向之时,她的母亲正好在工作上和中国有所接触,便建议她试试去中国读书。于是在2007 年,她独自远赴中国传媒大学学习中文,谁知这一去,就是10 年有多。

当年方校友就读的中国传媒大学较少有国际学生,连教中文的老师也不懂得以英文沟通。由第一个月呆坐在课室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经过两个月努力自学,方校友才慢慢追上进度。与很多国际学生不同,她特别喜欢和中国学生走在一起,互相交流。她直言:「我当初到中国,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能学习中国文化,如果整天只和欧美学生相处的话,不是失去了来中国学习的意义了吗?」在北京学习的这一年,她得到寄宿家庭的主人家帮她起了中文名「方妍梅」,顺利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来港升读中大 学习独立思考

2008 年,方校友选择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中国研究学士学位,毕业后她更继续修读中国研究硕士,「本来我想继续留在北京读大学的,但父母认为来香港读书相对于大陆更适合我,因为这里的学术环境比较自由和开放。香港的大学有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教授,他们拥有多元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我们可以吸收到来自东、西方不同角度的论述,从而学习独立和批判性思考,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观点。」面对一些内地教授的观点,方校友坦言与西方常见的论述有所不同,但她始终认为很多事情并没有简单的对与错,每种文化都蕴含了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语言、人民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方能更接近事情的本质。


方校友热爱网球运动,在学期间积极参与校内比赛,与队友合作无间。

方校友分享道,当初选读中大最主要是因为选科的自由度很高。中大中国研究学科不分高低年级,只要在4 年内修读完足够学分便可毕业。因此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甚至修读跨学院的科目,「我虽然读中国研究,但亦可修读中国经济与经贸等其他学院的科目。」除了选科自由度较高,教授的耐心教导也不断激发她的自主思考。谈到在大学4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她第一次交论文功课,教授竟然给了长达3 页的评语。分数不是最重要,教授耐心点评和不断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她的思考,才是最宝贵的。


方校友(左)参加联合书院毕业礼。

留港工作生活 喜欢香港通达方便

毕业后的方校友继续留港工作,先是在校内的中国研究中心担任教学助理,及后加入了一家专门协助海外家庭佣工就业的非政府组织,致力为海外佣工争取合理权益。现时任职客户管理和网络内容编辑的她认为在香港找工作并不难,工作签证也容易办理,只是找一份自己真正有兴趣的工作就未必这么容易。在北京学习中文为她来香港读书打下重要基础,妍梅对中文的认知比一般国际学生强很多。她形容香港的生活更易让国际学生适应,比如香港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方便快捷;香港人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好,同学老师之间都可以用英语沟通;再者香港购物非常方便,有时她想念家乡的芝士,一般超市都能买到,她笑言也经常与本地人一样到街市买餸。

回想当年只身离开家乡到外地升学、生活,方校友提到更多的是因为年轻没有包袱,未来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对自己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也没有具体的概念。只是觉得要成长就必须离开家人,去世界各地闯闯,学会独立生活,而机缘巧合便来到了香港。如果现在要她再前往另一个地方生活,她笑言自己可能不会再有当年的勇气,「年轻只有一回,我也只是趁年轻放手一搏」。

 

访问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九十九期.中大校友事务处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