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甲子之年 回家之旅 善衡书院创院院长辛世文教授伉俪与校友重聚



甲子之年 回家之旅
善衡书院创院院长辛世文教授伉俪与校友重聚

早前,中大荣休生物讲座教授、善衡书院创院院长辛世文教授同夫人梁淑庄博士回港一个月,期间出席书院第十届毕业典礼。自2018年8月荣休以后,辛教授伉俪居于美国夏威夷及加州拉荷雅城,这次回母校,不忘跟善衡成员、职员、校友、学生重聚,而善衡人也非常想念两位亲切和蔼的家人。12月3日校友日,辛教授伉俪和二十五位善衡校友于书院教职员餐厅「雅荟」共进晚餐,参与的校友来自不同学系,有些更是书院首届毕业生。

辛教授伉俪与中大渊源甚深,二人都是中大新亚书院校友。1965年梁淑庄博士毕业于化学系,而1966年辛教授则毕业于生物系。辛教授本科毕业后,先在九龙塘一所英文中学任教,后来在香港大学修读一年制的特别荣誉学位及两年制的硕士课程,接着负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辛教授回来母校出任生物系系主任,2006年出任善衡书院创院院长,为书院往后的蓬勃发展奠下稳固的基石。

辛夫人手作红萝卜蛋糕一试难忘
善衡书院是不少学生和校友在中大的家。2015年心理系毕业的善衡校友卢明丹(Lucy)忆念,最初来港读书完全不谙广东话。是因为书院每周三晚的共膳,她有机会认识不同地方的同学及交流,学会一口流利的广东话。「那时,辛教授及辛夫人居于院长府第『松苑』,邻近宿舍。学生们常常应邀到辛家享用下午茶,辛夫人手作的红萝卜蛋糕令人一试难忘。」Lucy表示。

善衡校友林港(Derek)补充︰「善衡书院的非形式教育营造了『家』的感觉。如每周二至四的共膳,让学生像回家一样,见到特定的一群人。吃饭时,我们按迎新营的编排一起坐,联系紧密。书院也给我们资源追梦,甚至让我觉得有点奢侈呢。」Derek毕业于2018年,本科是细胞及分子生物学课程。2016年,他和一班善衡同学在辛教授的带领下踏足夏威夷,展开难忘的文化及历史考察。

「我周一至周日住在书院,从早到晚和同学见面,渐渐互相信任。书院成立之初还没建立什么,辛教授及时任书院辅导长的黄锦波教授常常让我们实践想法,鼓励我们勇于表达。」2014年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课程毕业的殷芷彤(Hidy)续说︰「我是第一届入读书院的学生,我们和辛教授及辛夫人情同家人,来往密切,是十分珍贵的缘份。」

书院共膳有助提升凝聚力
辛教授解释,创立善衡书院前,他曾到访世界不同大学的书院,如英国剑桥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等等,参考办学形式。他说︰「那些书院的共膳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参与,但我们觉得这样不够凝聚力,所以订下善衡书院每周三晚共膳。最初同学认为次数太多,后来习惯了,反而庆幸不用费心张罗晚餐,也可以见一见熟悉的脸孔。膳费不贵,由当年到现在都是三十多元一顿饭。善衡书院让学生发挥所长,形成表达自己的气氛和共识。就算意见不合,大家都互相体谅,不会出现意气之争。」

「家」的概念,让辛教授及辛夫人以父母亲的慈爱目光看待学生。辛夫人忆述:「我们是三人家庭,只有一个儿子。那时我们和善衡同学一起生活,他们有如儿女,我们年纪渐长,他们就变成孙儿,我们仍以一个家庭的关系来维系感情。」能够与学生和校友打成一片,关键是什么?「最重要是真心,真正关心和信任他们,他们会知道的。」辛教授回答。

书院校友不少已成家立室,生儿育女。此行回港,辛教授和辛夫人跟他们碰面,话题围绕工作和家庭,并以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给年轻人提供建议、支持及希望。辛教授一直念兹在兹的,始终是书院学生是否能追求梦想、有所热爱、创新,而他欣喜发现,多年后善衡校友都达成他的寄望了。

辛教授伉俪于善衡书院「家」字雕塑前留影。(相片鸣谢︰校友吴皓妍、张晓莹、张才盛、邓绍慈)

校友为辛教授(左)庆祝八十大寿准备寿桃大包,他和夫人(右)一起切饼。

左起︰Hidy、辛夫人、辛教授、Derek、Lucy,大家重聚话当年。

善衡校友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