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海外教授特輯】吳貴亨感恩中大開拓知識領域 做學問首要建立嚴謹研究方法



做學問首要建立嚴謹研究方法
吳貴亨感恩中大開拓知識領域

細心思考及深入分析,是吳貴亨(90新亞新聞及傳播)在學術路上一直抱持的態度,他強調做學問必須要有一套方法,而他的方法正是源自中大的訓練,「中大有一種美國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College)的味道,讓你有自由去讀及看不同事物,透過通識課程培養思考方法,訓練你成為自學者,尋找屬於自己的知識。這套訓練對於我來說很受用,令我在漫長的學術路上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一直鑽研下去。」

吳貴亨近年主力研究內地法院的運作。

大學一年班讀人類學的吳貴亨,翌年轉修新傳系,他覺得當年這個決定可能有點不成熟,「人類學是很有趣的學科,了解不同文化的宗教及民俗習慣,記得一年級上導讀課,由知名人類學者陳其南教授執教,他剛巧出版《文化的軌跡》一書,要學生寫一份讀後感,他讚我寫得不錯。當我跟他說要轉系時,陳教授十分驚訝,直到3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記得他質疑我有人類學學者不做,卻去做記者,他的意思不是貶低記者工作,而是認為我似乎對學術研究有點興趣,只是不夠決心走這條路;事後幸運地我能夠走回學術路,每次回想起陳教授的話,覺得不無道理,確是自己當年的決心不足。」

不過,吳校友當時有個心願,「我父母早逝,自己希望妹妹也有機會讀大學,覺得做記者是條很好的出路,工作有意義,求職相對較容易也有不俗待遇,所以轉系也是現實生活上的考量。」結果畢業後加入報界,歷任《英文虎報》、《南華早報》及《信報》政治版記者,讓妹妹完成大學教育,才思考自己要走的路。「個人性格不太合適留在傳媒行業,作為記者人脈要夠廣,而我又並非那種長袖善舞的人,甚至顯得有點內向,加上我所認識最成功的記者都屬於那種高能量型的人,我平日總是慢條斯理,唯一擅長的是可以很細心地閱讀大量文件,從中發掘新聞題材,但這種新聞一來未必夠爆,二來需要時間分析,因此注定我不是吃這行飯的人。」

吳貴亨(前排左一)曾參加中大辯論隊,並且出戰大專辯論總決賽。

任職法庭記者 聽審變論文題材
反覆思考之下,他決定到美國讀大學,作為政治記者卻沒有選政治及行政為主修科目,只選了社會學,希望對社會多點研究,「我覺得個人興趣並非在於政黨或政府行政之上,反而社會學能從社會角度涉獵不同範疇,對於我未想清楚真正要專注研究什麼時,選社會學也讓我可以多看不同領域,再仔細研究接下去的路要怎樣走。」結果在芝加哥大學讀了八年,畢業論文是研究香港法庭。「這拜我在英文報章的工作所賜,英文報章有一個做法,為了證明你聽得懂政客衍詞用字及背後想法,會先派你做幾個月法庭記者,如果法庭辯論也能聽得懂並準確報道,才能勝任其他新聞工作。」

正因那幾個月法庭記者的生涯,吳貴亨驚覺對法庭聽審原來有點興趣,「首先我記性很好,而且毫不介意聽長過3小時的冗長審訊,剛巧香港法庭決定引入中文作為審判語言,論文順理成章以此為題,研究它對法律運行帶來什麼改變。結果我花了一年時間回香港不停聽審,才有足夠材料完成論文。」對於香港人來說,論文題材尚算吸引,但在美國學術市場上,很明顯這是偏門題材,但意想不到竟然能憑此找到工作,「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給予我教席,坦白說是有點幸運,又難得獲到機會可以走訪內地法院,後來就轉為研究行大陸法的內地法庭,與普遍行普通法的西方法庭存在什麼差異,最後更與港大法律學系賀欣教授合著論文,發表研究結果。」

雖然沒有收到香港學生,吳校友說他指導的學生有不少亞洲人。

王于漸教授:論文題目勿訂得太闊
回看30多年的學術旅途,吳校友坦言受中大影響甚深,「中大一直強調知識並非靠背誦而來,也毋須跟從其他人走過的路,因此給予我們大量機會去感受及體會不同學科,訓練學生成為自學者,發掘屬於自己的知識,這是十分寶貴的。尤其是新亞人,山上像是自成一角,可以躲在宿舍不問世事幾日,努力鑽研學術。我最記得圖書館當年仍未電子化,每本圖書也是用圖書卡記低借書人身份,每次見到圖書卡上面有不同教授的簽名,知道這是一本好書,一定要細讀,就是這種學術自由的氣氛,再加上通識學科所強調的博雅教育,令我走上學術研究之路。」

當然學術路相當漫長,要走這條路要有耐性,「這就是陳其南教授跟我說的決心,因為學術研究的路可以是很孤單的,要找到個人興趣並鞭策自己深入研究及分析殊不容易。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晚期於大學的著名演講《科學作為一種志業(Science as a Vocation)》中提到,很多時候最好的研究靈感往往來自門外漢,但業餘的門外漢跟嚴謹的研究者所不同的地方,後者有一套 firm and reliable work procedure,所以勉勵師弟師妹想在學術研究上所有成就,最重要是建立一套研究方法。」他還多給一個貼士,「記得當年雙周會邀請了王于漸教授主講,他說要寫好的論文,最重要是題目不要訂得太闊,才可以在論文中作出仔細定義。近來出席學術會議時碰見王教授,重提此事時他說這是他的恩師,芝加哥大學著名政治學家鄒讜老師教他的,證明經得起時間考驗,時至今日我也奉為圭臬。」

以往大學教育只是接受教授所言,吳校友說今時今日着重的是教與學之間的對話,讓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對話。

吳貴亨小檔案

  • 1990年‧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
  • 199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碩士
  • 2004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
  • 2004年‧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教授
  • 2008年‧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學士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六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3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12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312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