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曦重塑當代香港風景畫
藝術市場闖斑斕新路
香港是全球第三大藝術品交易市場,每年舉行多個大型藝術展,吸引不少國際畫廊及拍賣行進駐。近年風景畫家黃進曦(08新亞藝術)成為本地藝術界冒起的名字,風格介乎真實與虛幻之間,作品在市場受到追捧。古往今來,職業畫家之路從來不易走,黃進曦的創作軌跡也是跌跌撞撞,就如他的作畫方式,踏遍每段山徑,身歷其境,透過斑斕色彩和細膩筆觸映照內心的悸動,借景述意,成功以當代藝術語言重塑香港風景的故事。
今年暑假黃進曦獲邀入住英國牛津大學Jesus College作畫,是他首次參與海外駐留藝術家計劃。
寫生是與時間和環境玩紙上遊戲
黃進曦(Stephen)自小愛在紙上畫動漫角色,中二、三時得知中大開設藝術系,心想應該符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為求達到入學門檻,自此找到努力讀書的動力。他入讀中大前沒有學過繪畫,只曾在暑假到廣州跟一位教美術的親戚學靜物素描。
入讀中大後,Stephen接觸到繪畫以外的藝術表達方式,加上同輩中皆認為風景畫老套,所以大學時他主力創作裝置藝術,畢業前萌生以電玩遊戲中的自然景觀作寫生的念頭,自設工作室後便實現這系列創作。然而,遊戲中的風光多美好,也跟自己的關係疏離,他決定走出工作室,到郊外寫生。一次踏單車到烏溪沙郊外作畫,他深深領略到寫生的真諦,「由於沙灘的風景較闊,我分數張畫紙去處理,由右至左,四點鐘畫至六點,最後我把五張畫紙拼來一看,就記錄了海灘在日落時的景色變化。那次經驗令我開竅,明白寫生猶如跟時間與環境玩一場畫紙上的遊戲,這體會至今未變。」
Stephen筆下赤柱與土地灣之間的海面,畫面中的光影與流動是綜合他不同時間和心情觀察而成。(2020)
疫情下走遍麥理浩徑 完成40幅畫作
畢業後,Stephen一邊創作,一邊在中學兼職任教視覺藝術科,疫情期間他反思世事無常,於是2021年辭職,把一個醞釀已久關於麥理浩徑系列的計劃付諸實行,「那時剛好有拍賣行想找我合作一個展覽,我提出這構思。我花半年時間走畢全長100公里共10段的麥理浩徑,現場畫的是速寫,回到工作室再憑記憶和幻想重新建構畫作。」《麥理浩徑》系列包括逾40幅作品,外界回響甚大,但他未有計劃把同一方法套用到繪畫香港其他行山徑,「我想以當代藝術語言,發掘更多不同主題或形式去記錄香港風景。」
新冠疫情下他走遍麥理浩徑記錄沿途風景,圖為麥理浩徑第一段。(2022)
順應市場 從未動搖創作初心
Stephen表示於中大藝術系學習,最大得着是啟發創作思維,學懂如何發掘和表達創作概念。對課程設計他有一些建議,「課程把繪畫技巧跟中西藝術史的理論劃分得太遠,學生未必理解當中之關連,令學習過程不夠通透。此外,不少人認為市場會令創作變得不純粹,這是迴避的態度。學生面對創作和市場應如何定位,雖然已設有『藝術專業專修』一科,我期望其他科目也應教導開拓市場的思維和渠道。」
他畢業後透過參加「伙炭工作室」開放日,加上跟他視為師傅的中大學長周俊輝(03新亞藝術/06研究院藝術)工作,令他在本地藝術市場知名度日增,「我慶幸跟畫廊的合作無壓力,名氣來去也快,我愛畫畫的初心從未改變。」
Stephen首訪牛津,隨身帶着畫具記錄當地的人文風景。(2023)
中大今年6月舉辦「『咫尺之圓.甲子有藝』香港中文大學六十周年校友藝術展」,Stephen為此創作了《仲門寫生》水彩畫,「朱銘年初過身,仲門是校園內標誌性的雕塑。最初我只畫了一張快速寫生,但感到有所欠缺,再以9張畫紙以不同視角繪畫,它的色調炭黑,應再局部放大,結果完成72張畫紙繪畫它的紋理變化,細緻展示其美態。」
他以72張畫紙,從不同視角細緻繪畫仲門的美態。(2023)
他當年居於新亞書院知行樓宿舍,位於「天人合一」旁,最難忘春天時校園被雲霧籠罩着,「猶如仙境般美麗,只嘆當時我對香港群山缺乏認識,否則學習體驗可能截然不同。」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五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3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9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en/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309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