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彬
勤有功戲有益
畢生流着香港話劇團的血
中大雖然不設戲劇系,但校園的話劇氛圍濃厚,培育出多位業界精英,包括幕前、幕後,甚至管理人員。陳健彬(70新亞歷史),在香港話劇團擔任行政工作28年,帶領話劇團過渡公司化,多年來見證本地劇場界的發展,是本「活字典」。他雖已卸任行政總監,但仍流着香港話劇團的血,談到戲劇教育中心終於擁有固定校舍十分雀躍,遺憾任內未能把話劇團觀眾人次翻一番,他寄望業界共同開拓境外市場,讓更多香港戲寶傳揚開去。
陳健彬自1981年開始跟香港話劇團結下不解之緣,退休後仍擔任名譽顧問。
大學畢業後,陳健彬(KB)與太太於同一間中學任教,女兒出生後,KB轉行,於1977年投考公務員,被派到市政事務署當康樂市容主任,協助策劃戶外文娛康樂活動。1981年部門改組,他調任文化節目組,當文化事務高級副經理,負責管理香港話劇團,更接受在職培訓,攻讀由香港大學校外課程聯合倫敦City University舉辦的第一屆兩年制「藝術行政證書」課程,鞏固了他往後長期服務話劇團的興趣、能力和信心。1991年他調職至管理香港體育館,雖然暫時離開話劇團,但他從沒有錯過欣賞劇團的演出。2001年,話劇團公司化,54歲的他再次作出重要的事業抉擇,放棄穩定且快將退休的公務員工作,重返話劇團擔任行政總監,簽下一份沒有年期的合約,直至2019年才卸任。
2001年香港話劇團公司化,KB放棄「鐵飯碗」,重返話劇團當行政總監。
深耕戲劇教育
香港話劇團於1977年創團,由市政局資助及管理。早於八十年代中,香港經濟暢旺,已醞釀話劇團脫離政府管理架構的計劃,KB更參與策劃公司化藍圖,後來計劃被擱置。直至2001年話劇團終於轉為獨立運作,仍受政府資助,由專業人士組成的理事會義務管治。KB上任行政總監後,首個挑戰是埋班,「大部分演員和技術人員也順利過渡,然而公務員團隊全體不願放棄『鐵飯碗』,我需重新聘請行政人員,首要條件是必須熱愛話劇,方會投入工作。」
KB指與早年相比,千禧年初已有許多新劇團冒起,令市場競爭壓力大增,票房收入難免波動,加上公司化後發展目標是減少依賴公帑,要開闢收入來源,方法之一是設立發展基金,向社會募集贊助和捐款,他感激理事會成員以強大人脈穿針引線,爭取商界支持。另一開源方法是開拓外展及教育業務,「戲劇教育可同時培養演藝人才和觀眾,針對各年齡階層,開設不同課程,由幼稚園開始播種,也有訓練老師用戲劇教學,把戲劇融入學習和生活。位於佐敦賈梅士學校舊址的戲劇教育中心於年底啟用,將推出更多嶄新的課程及活動,提升觀眾的戲劇鑑賞力,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此外,話劇團與不少公私營機構合作製作話劇傳達特定訊息,內容涵蓋禁毒、環保、廉政、德育等主題。」2019年退休前,KB把話劇團的政府資助與營運收入比例,由初期的八比二拉近至六比四,而戲劇教育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成果為他帶來最大滿足感。
1989年,在商業贊助下,KB(左一)帶領香港話劇團作首次美加巡演。
大灣區藝術發展潛力優厚
香港話劇團除設有行政總監,也有藝術總監,營運效益與藝術質素之間要取得平衡,方能令話劇團穩定發展。KB表示話劇團作為本地旗艦、受政府資助的劇團,不會只追求票房收入,也要肩負起推動藝術的責任,製作小眾的精品劇目,因此藝術總監編排的劇目本着「平衡劇季」的宗旨,即製作和發展優質、具創意兼多元化的中外古今經典劇目及本地原創戲劇作品。若藝術團隊和行政團隊有衝突,KB堅持藝術先行,「我的理念是藝術總監猶如一間餐廳的總廚,他對材料和菜式自有判斷和要求,出品直接影響餐廳的名聲,行政總監的角色就如部長,負責營銷和管理,唯一要求是菜式要優質,在日常運作全力配合總廚以達至預期的目標。」
香港話劇團的員工編制由2001年的40多人發展至現時80多人,是香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專業劇團。KB表示話劇團一直爭取擁有一所常駐劇院,定期上演劇目,建立觀眾群,「現時受表演場地的檔期限制,即使話劇團某齣劇目滿座,也不能大幅加場,或短期內重演,局限了劇團的發展。然而,喜見西九文化區的新場館和東九文化中心將陸續落成,為業界帶來新氣象。」
近年不少話劇出現搶飛熱潮,主要因為明星效應,只屬曇花一現,這些大賣的商業劇場亦為受資助的專業劇團構成票房壓力。KB估計香港每年的劇場觀眾人次不足10萬,香港話劇團約佔6萬,「公司化初期觀眾人次每年約4至5萬,多年來增長不多,背後原因可能是香港的客觀環境難孕育濃厚的戲劇氛圍,又或者劇目未能吸引更多新觀眾,這是我任內最遺憾的事。」
難以擴大本地的劇場觀眾基數,展望香港話劇界未來發展,惟有開拓境外市場,特別要抓緊內地的機遇,「戲劇是一種世界語言,是以藝術打動觀眾,西方戲團到內地演出不完全是說英語,觀眾不介意看字幕,所以不需特別排一齣普通話的戲,香港也缺乏普通話演員。事實上,廣東省的粵語劇團已消失,香港成為守住粵語話劇的重鎮,劇目只需要有香港特色、有水準,就可以打進內地市場,尤其是大灣區。區內有多個新建劇院,文化藝術是將不同地方的人民連接起來的橋樑,透過話劇帶動香港與大灣區城市互聯互通,把香港戲寶帶到內地舞台。」
新亞精神影響深
中大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建構文化和藝術夢想的樂園,各書院也設有劇社,不少話劇迷畢業生笑指當年自己其實主修戲劇。KB建議可舉辦國際大學生戲劇節,旨在推動世界青年戲劇迷的交流與合作,也可成立碩士劇團,凝聚一群愛好話劇的碩士生。
KB在中大學習時並非話劇界的活躍分子,然而新亞精神卻深深影響他的工作態度,「校歌歌詞說『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我是貧苦學生,困難中鍛煉心志,也要有責任感。」他為話劇團工作近30年,可謂鞠躬盡瘁,曾在烈日當空下搬運佈景用的盆栽而休克,又由於鍾景輝(King Sir)早年兼任藝術總顧問,晚上才有空到話劇團工作,他長期陪伴King Sir加班至晚上十時,有機會跟大師學習,叫他回味無窮,也慢慢培養出對藝術行政工作的興趣和奉獻精神。2017年,香港話劇團成立四十周年,他訪問了40位對話劇文化有貢獻的人,寫成《40對談─香港話劇團發展印記1977-2017》一書,回顧話劇團歷史,展望將來。
2013年中大創校五十周年,香港話劇團推出校慶話劇《教授》。開幕禮上,(左起)導演陳焯威、KB、時任校長沈祖堯教授和編劇莊梅岩合影。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五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3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9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en/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309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