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大學畢業生有志投身初創行列,當中醫療與創業又如何合二為一?一年一度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舉辦的「中大創業日」,今年踏入第八屆,特別邀得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外務)、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94崇基內外全科醫學、09研究院醫學博士)在開幕典禮當日擔任專題講座嘉賓,闡述創新醫療手術機械人的最新發展之餘,並分享聯同志同道合者成立科技初創公司將機械技術普及化的經驗,供出席人士借鏡。
畢業於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及研究院醫學博士課程的趙偉仁教授,現時亦在中大牽頭成立的InnoHK研究中心之一的醫療機械創新技術中心擔任主任,積極推動機械人技術於臨床手術及診治等各方面的發展,令更多接受手術的病人得以受惠。回顧醫療手術機械人的發展進程,他在專題講座中指出,機械人技術由NASA(美國太空總署)首先提出,在70年代僅是憑空想像的概念;直至其後成功將太空技術轉移,用以輔助手術進行的達芬奇機械臂才正式面世,對外科手術而言是一大進步。
增手術準確度 加速病人康復
「中大約於2005年引入第一部機械人,並設立機械人培訓中心,同時進行大量研究,當中不少臨床應用也是在中大醫學院進行;同一時間,我們的機械工程師也有很多發展成果。」趙偉仁教授強調,雖然機械臂是十分昂貴的設備,但最大得益是有助增加手術的準確度和質量,更重要是能減低病人出現併發症的情況,加快康復進度。
他舉例稱,威爾斯親王醫院曾利用最新的達芬奇機械臂進行食道癌手術,讓醫生可透過機械臂的操作,展現多角度的靈活性,大大減低在胸腔、肋骨等狹窄環境進行手術的困難度,也能更清楚看到附近的淋巴組織,以便更準確地進行手術分割。
此外,中大醫學院亦於2019年完成世界首宗跨學科的臨床研究,從中發現耳鼻喉科和結直腸外科都能成功應用「單孔機械人」完成手術。趙偉仁教授相信,隨着愈來愈多公司對研發全新的機械人系統感興趣,日後將會有更多不同的機械人技術繼續發展,如由單一機械臂控制轉變為多個機械臂同時應用等,為外科手術再度帶來突破。
提到由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歐國威於2019年領軍成立的初創公司Cornerstone Robotics,作為創始團隊成員的趙偉仁教授直言,與同為醫療機械創新技術中心主任的歐教授具有相同理念,就是希望將醫療機械技術普及化,並達致兩大層面,包括推動相關技術達到外科醫生的要求,以及將成本降低。「現時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的20個手術室中,只有一個機械臂。從中可見在廣泛應用上,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積極研發新技術 臨床應用見成果
在初創團隊共同協作下,趙偉仁教授表示,短短3年間已為引證這項技術,製作了大量模式,同時作出了一系列臨床研究及技術開發。「我們完成了50多項臨床前的動物及屍體實驗,引證新開發的機械臂可臨床應用,確保可令病人獲益。很榮幸今年8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開展的第一例手術,我負責操作機械臂,當中也有賴很多同事幫忙,使手術得以成功。」
趙偉仁教授補充,由於這項技術的在精準度上已達到很高的級別,並符合臨床應用的效果,故與達芬奇影像沒有太大分別。「以是次胃酸倒流的手術為例,我們需要在食道和胃中間進行組織分離,當中精準度要求很高,否則有可能傷及其他組織。其次是手術過程不能有任何延遲,否則有機會變成大出血。」與此同時,對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今年7月訪港期間,曾到科學園視察包括Cornerstone Robotics在內的初創公司,他亦感到高興,認為由此反映國家很支持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
「將技術由大學轉化至臨床應用有一定困難;同一時間,在初創企業,大部分時間都是消耗金錢。」趙偉仁教授期望,透過成立研發中心集中研究醫療機械人的轉化,並藉着與工程師和臨床醫生合作,在臨床應用前,率先在研發中心引證和應用嶄新的醫學技術,進而獲得威爾斯親王醫院及中大醫院協助進行臨床研究,加上三個地方的車程往來只需15分鐘,料可大大提升研發醫學技術的速度和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