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Sukhdeep Singh 三代紮根香港
公立醫院首位錫克包頭醫生
以勇武馳名的錫克教徒獲招募來港當警察,錫克社群逐漸發展。Sukhdeep Singh(20晨興內外全科醫學)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香港人,信奉錫克教。中大畢業後他加入威爾斯親王醫院,成為公立醫院首位包頭巾的錫克教醫生。他以非常面孔披上醫生袍,說着流利廣東話,除了為錫克社群樹立專業形象,更重要是這身份賦予他使命感,突破種族、宗教和語言的藩籬,服務社會。
Sukhdeep 是公立醫院首位錫克包頭醫生,為社群樹立專業形象服務社會。
心痛母親患病 立志行醫助人
根據錫克社群資料,最早於香港定居的錫克家族已開枝散葉至第七代,Sukhdeep是家族在港生活的第三代,爺爺早年由印度來港當護衛員後落地生根。小時候媽媽因病住院的經歷,令他立志行醫,「眼見她受苦,我卻無法幫助,遂決心努力讀書,立志成為醫生,協助香港病人脫離病痛煎熬,助人為樂的精神也跟錫克教的教義一致。」
Sukhdeep最初誤以為在中大讀醫科是以中文學習,怕自己無法應付,經弟弟提醒方知是誤解,「選擇中大皆因學習氣氛和諧,校園環境優美,獨有的書院制度也很吸引。」他於2014年入學,參加O’Camp留下難忘回憶,晨興書院的學生來源也是國際化,十分適合他,「舍監和同學很親切,晨興有不少醫科生,溫習時有什麼難題也會互相幫忙。我是晨興足球隊成員,一齊在草地上揮灑汗水,培養出可貴的友誼。」
Sukhdeep熱愛運動,足球場是他和同學的比鬥場地。
自稱星醫生 拉近與病人距離
Sukhdeep於2016年受洗成為正式的錫克教徒,由於教義主張平等,男教徒姓氏也劃一化改為Singh,代表獅子。教徒須隨身備有五個制服般的記認,又稱「5K」,即蓄髮蓄鬚(Kesh):因剪髮違反大自然,須包頭巾保持儀表整潔;木梳(Kanga):頭巾內藏木梳,為整理蓄髮;銀手鐲(Kara):代表高雅;特製短褲(Kacchera):代表克制慾念;短刀(Kirpan):代表勇氣和冒險,為防衛和保護別人。時而世易,他指短刀比以前小巧,刀鋒亦較鈍,他說慶幸從未有需要使用。
錫克教徒5K記認中其中3K,短刀(Kirpan)、銀手鐲(Kara)和木梳(Kanga)。
早在1901年香港錫克教徒已在灣仔興建全港唯一的錫克廟,現時本地約有12,000名教徒,當中不乏專業人士。Sukhdeep指社群早已有人在港行醫,惟他們沒有受洗,亦沒有包頭巾,他是個突破,對社群而言意義重大,「我們大多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社群很高興我以錫克教醫生身份服務社會,讓大眾接納我們。最初我也擔心包頭巾、蓄鬍子的裝束會嚇怕病人,尤其是長者。公公婆婆見到我第一個反應,都以為要講英文,聽見我一口流利廣東話,自稱『星醫生』後,便打開了話題。我希望以錫克教醫生身份打破種族和宗教障礙,改變大眾以為少數族裔人士只勝任基層工作的固有思維,提倡和諧共融的社會。」
2016年Sukhdeep受洗成為正式的錫克教徒。
新冠疫情最嚴峻時期,公立醫院如戰場,作為勇敢見稱的錫克教徒,Sukhdeep自動請纓加入「Dirty Team」治理確診者,但他腮邊和下巴的長鬍子令N95口罩無法緊貼面部,「感激醫院不怕麻煩,特別為我訂製一款如太空衣頭盔的透明頭罩,防止病毒入侵,令我安心與抗疫團隊並肩打仗。」
成立Pargaas支援年輕人朝專業發展
Sukhdeep的弟弟Saajandeep Singh去年也成為香港首位錫克教包頭巾律師,一門雙傑。Sukhdeep指他和弟弟當年在國際學校讀書,獲得完善的升學和就業支援,指導他們如何準備履歷表、個人陳述、面試技巧等,令他們順利入讀心儀的學系,「然而Band 3、4學校未必有資源提供全面的個人職涯發展指導,如果學生因而錯失了追求專業發展的機會,非常可惜。」他於2018年成立非牟利組織Pargaas,旨在為香港錫克教徒的專業形象開闢新方向,亦以錫克教無私的精神舉辦活動和提供支援,協助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培養持學習的文化,促進他們的個人和職業發展。
包上紅色頭巾、蓄長鬍子的Sukhdeep(後排中),在班中顯得格外突出。
《中大校友》人物專訪短片:https://youtu.be/gynyzqsTPrY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五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3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9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309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