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香樹輝中大畢業五十年 護法功力深厚 深耕細作

今年3月,新城財經台宣布開台功臣兼主持香樹輝(71新亞經濟)正式榮休,退下長達二十年的工作;另一邊廂,香校友熱愛母校,自1981年起出任新亞書院校董,至今已四十年,他被外界冠稱「中大護法」,坦言除中大以外,絕少擔任其他公職,即使現屆75歲之齡,仍然為中大做義工,背後的原動力,在於人生於入讀中大後豁然開朗,今時今日成就亦全賴中大所賜。

時間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會考八科只得一科C的香樹輝,沒有學校收他升讀中六,「如果沒法讀上去,就只有外出工作,結果差不多最後關頭,母校九龍總商會英文中學開辦預科班取錄了我,後來讀報得知中文大學招收自修生,讀過中六的已合資格,當時中大辦事處設於旺角恒生銀行大廈,就膽粗粗報考入學試。」不過入學試並不易考,尤其中文科最為困難,香校友還記得要去花園街友聯書店,當年書店將古文經典拆散來賣,可獨立買一篇文章,售價兩毫,於是一口氣買下二、三十篇回家苦讀,成功過關。


1967年考入中大經濟系,香校友說改變他的一生。

不說不知,原來香樹輝看中崇基校園較美,一心打算報讀,「面試分三天,要到第二天早上才可見崇基,但第一天早上已可見新亞,新亞經濟系的郭益耀博士問我有否讀過經濟學的書,我說在圖書館借閱過《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他問我是否看得明白當中內容,我說看得一頭霧水,郭博士說你為人也算老實,這是大學三年班才讀的,看不明白是意料中事,結果我踏進了新亞書院的大門。」

到泰國讀碩士 獎學金讓他享受生活

四年大學生活,香樹輝說獲益良多,日後並為他帶來工作及進修的機會,「1971年畢業後申請了很多份工,但全部沒有回音,學生就業輔導處的高太很緊張,甚至幫我打電話去見過我的僱主,逐一問明原委,到最後更為我張羅到西德領事館聘請研究員助理的面試機會,結果成功擊敗19位前來面試的港大畢業生。不過這次勝利背後原因也很可笑,因為面試題目是要讀一段《人民日報》社評,然後翻譯給考官及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誰知全部考生就只得我一人懂得簡體字!領事館最後以月薪2,000元聘請我,是該屆中大畢業生最高薪的一人,世事總是如此難料。」

香校友取得西德領事館工作,他心裡有另一盤算,「郭益耀博士及新亞書院創辦人張丕介先生都留學西德,我也想追隨他們的腳步,豈料領事說我是職員,申領德國獎學金有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人生第一次親身體會何謂利益衝突!後來在林聰標博士提議下,我申請了洛克菲勒獎學金,與另外三位同學到泰國法政大學深造,包括後來的香太陳惠珠(71新亞經濟)及中大學生會第一屆會長羅祥國(72新亞經濟)。」

塞翁失馬,去不成西德才知道幸運,「獎學金除了學費還有生活津貼,每月到銀行打簿見到零用後,隨即與同學到曼谷東方酒店吃自助餐,相當巴閉!後來還有餘錢跟同學請傭人幫忙洗碗及打掃,聽到去了美國留學的同學抱怨要兼職洗碗,洗到腰骨痛,我們毋須兼職還可以到清邁及布吉旅行,可說是人生最美好的兩年!」除了這些額外福利,課程也令他眼界大開,「在中大讀經濟,部分三院聯合課程在尖沙咀瑞興大廈完成,下課後見到尖沙咀街上繁華景象,而當年泰國經濟未起飛,大學門口盡目所見皆小販及攤檔,他說真正明白讀經濟對社會發展的用處,思維刺激很大。」

新亞校歌『手空空無一物』是明燈

感激中大帶來的種種機會,香樹輝說因此學校或書院找他幫忙,他絕不會推卻,「在新亞讀書時除了第四年要專心考試,其餘三年均參加新亞學生會,所以對上三屆及對下三屆,總共七班的學生會我也認識,畢業後不久,新亞書院想找人幫手服務校友會,見我識人較多,順理成章叫我去參與。最初以為只是做些雜務,誰知第二年(1976)叫我選主席,勝出後就一直連任理事,後來1981年新亞校董會批准校友代表加入,我就以校友會代表身分加入,做到九十年代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就退下來讓其他人選校友會校董,但校董會就以社會人士身分再次委任,結果一做就做了四十年。」


1996年6月30日歡送高錕校長晚宴,香樹輝(左)及李劍雄代表校友會聯會贈送紀念品予高錕校長。

香校友說校友會工作不算繁重,是聯誼性質,除了每年農曆年舉辦春茗,還會在單數月舉行一次午餐例會,他擔任召集人邀請校友參加,並親自擬定及邀請例會的演講嘉賓,有段時期見午餐例會反應一般,他只好自己補貼活動費用維持下去,出心出力,全因校友們知道團結的力量,「新亞學生的家境大多很清貧,住公屋及板間房,真的如校歌所述『手空空,無一物』,畢業後工作沒有富二代的優勢,幸好大家都明白校友網絡的重要。


四十年來定期舉辦新亞校友午餐例會,每次出席有數十人。

1971年畢業後到銀行面試,發現中大被視為二等大學,即使獲得取錄,薪金總是比港大畢業生少一截,所以校友之間感情強烈,想努力爭取同等地位,可能也因為學生數量較少,顯得特別團結,舉辦校友活動時會很熱心。」

被外界一直冠稱「中大護法」,香樹輝謙稱自己沒有做護法的能力,「應該是九十年代時,徐詠璇被冠以『港大護法』稱號,有人問誰是『中大護法』,既然香樹輝整日在不同報章的專欄,寫中大校友的近況及見聞,自然是他了!


97中大校友日(1997年6月28日)香樹輝(前排左二)與新亞校友合照。

他解釋自己只是以校友身分,遇有中大發生什麼事,尤其是外界流傳不實消息時,他會於專欄中解釋,談不上什麼護法!」不過他說專欄寫得最多的,一定要數新亞校歌「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兩句,「我與岑逸飛(70新亞哲學 / 73研究院哲學)時常也在專欄寫此兩句,我相信它因此成為全香港最多人懂得的校歌歌詞!以前讀書時不太明白,為何要出席月會唱校歌,畢業愈久才發覺校歌是人生的明燈指引,鼓勵自己不畏艱難努力上進,潛移默化令人領會新亞的文化精神,原來每個月唱一次校歌,是最強的通識教育。」


2007年香樹輝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院士銜,與家人合照。

退休後繼續寫稿 保持辛辣

由新亞書院農圃道校舍,到泰國法政大學深造,回港加入美國銀行,在銀行界打滾十多年再轉職傳媒行業,香校友說這個轉變是因為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否則難以長久維持下去。他憶述小學時代常到住所樓下報檔借閱報紙,檔主「蛇王」,叫他看守報檔,他把握睇檔的兩小時讀齊全港報章,新亞三年級時,也想過轉讀新聞系,考到了卻遭兄長激烈反對,於是留在經濟系,給新聞系主任魏大公博士罵了幾次。料不到人生難測,最後還是進了傳媒行業。

現時退下火線,只保留報章專欄繼續筆耕,香樹輝說寫稿及跑馬佔去退休生活大部分時間,「有人建議過我轉型做YouTuber,開個頻道暢所欲言,不過研究了一陣子,沒有把握有收入及收視,最後還是作罷!不過賽馬是我的摯愛。在新亞唸書時,有國文老師奇怪我讀英文中學,中文根底卻這麼好,任誰也想不到原來是源於小學時由父親指導『刨馬經』,以前馬經大都是由文人編寫,由於版位有限,所以文章會力求精煉,常用四字詞語來形容馬匹的狀態,看多了自然學懂很多成語,這是我從來未想過的。」

《中大校友》在艱難中面世香樹輝最為人樂道的,是1990年與黎智英一起創辦《壹週刊》,「當年在沙田馬會會所打壁球,黎智英的兒子剛巧也在那裡學壁球,經朋友介紹下認識。1989年,他決定要搞《壹週刊》,找了我去幫忙,由組班到1990年3月15日出版第一期,半年都沒有,能夠這麼快出版,可說是香港出版界一個奇蹟。」奇蹟背後,香校友說中大人幫了很大忙,例如初期主要編採人員,包括總編輯梁天偉(68新亞新聞學)、三位副總編輯崔少明(67崇基化學)、黃子程(72新亞中文)及陸錦榮(82新亞新聞及傳播),以至後期加入的黎廷瑤(75新亞社會)都是中大人,貢獻了不少腦汁,「最初時間很趕,連影印機也趕不及購買,幸好校友顧爾言(70聯合中文 / 83研究院工商管理)在怡和商務機器任總裁,即時找他幫忙送來機器;電話分機也只得二、三十線,不夠我們使用,也多得在電話公司任職高層的曾齊眉校友(70新亞經濟)幫忙,短短一星期加夠一百條線,可以說沒有校友挺身而出,《壹週刊》未必能順利出版。」


《中大校友》初期由新亞哲學系四年級生周保松(左)擔任編務工作,如今成為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的他,與香校友十分老友。

除了《壹週刊》,大家手上讀的《中大校友》,香校友也居功不少,除了擔任編輯委員會一員,以及成為第二任總編輯外,創刊時由於經費所限,適逢香校友擔任《華僑日報》董事總經理,於是暫借該報地方及機器籌劃雜誌,甚至借用該報美術總監王運豐,於報紙付印後通宵幫忙美術製作,《中大校友》才得以面世。

《中大校友》人物專訪短片:https://youtu.be/kgAd-6r1K68

香樹輝小檔案

  • 1971年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
  • 1974年 泰國法政大學經濟碩士美國銀行見習主任
  • 1976年 新亞書院校友會主席
  • 1981年 中大新亞書院校董
  • 1984年 中大校友會聯會會長
  • 1986年 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HKVCA)創會榮譽秘書
  • 1990年 《壹傳媒》董事
  • 1991年 星島中文報業集團報業總經理
  • 1994年 《華僑日報》董事總經理《中大校友》編輯委員會委員
  • 1995年 智才企業有限公司總監及《明報》執行董事
  • 1996年 宙輝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
  • 2000年 新城財經台節目《香樹輝King King 傾》主持人
  • 2021年3月 結束新城財經台工作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六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1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6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106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